东北野战军是四野的前身,再往前则是东北民主联军。东野12个野战纵队,按照实力和资历是有区分的,最先成立的5个纵队明显更强,即一纵、二纵、三纵、四纵、六纵。这五支部队都建立于1946年,属于王牌军;其他7个纵队,则是分两批建成,辽沈战役胜利后又改编为12个军,入关打平津战役。
部队是铁打的,但往往指挥员会半路换人,在东北我军尤其常见。东野12个纵队,只有二纵司令刘震地位最稳固、任期最长。从1946年9月二纵成立起他就是司令员,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改编为39军,他还是首任军长,延续之前的任职经历。东野首批五个王牌纵队的司令员,除了刘震外都换过人,为什么刘震却“雷打不动”呢?
军事能力强、仗打得好是一个方面,背后其实还有更重要的隐性因素,几乎谁也动不了刘震的位置。归根到底,这就要说实力强悍的东野二纵,到底是一支什么部队了。
展开剩余73%二纵的前身,是新四军第3师,1945年秋季由黄克诚从苏北战场带过来的。黄克诚大将在抗日战争期间,本来担任八路军344旅政治委员,后来部队南下编入了新四军建制,番号改为第3师。所以东野二纵便追溯到了八路军344旅,而这个115师的主力旅,红军时期就是红十五军团。
红十五军团是红军最后建立的一个军团,在红军后期论实力及规模,都属于一流军团,并且纳入了中央红军建制。该军团包含两个部分:老鄂豫皖红25军,以及陕北当地红军。谢子长、刘志丹先后离世,所以陕北红军缺少顶级将才,红十五军团便由原红25军的干部主导,徐海东出任军团长。当然在抗战爆发后,他也就成了八路军344旅的首任旅长。
红25军“山头”非常强,跟其他队伍接触少,大部分官兵只听徐海东的命令,甚至令115师师部都感到挠头。按说人民军队里,这样的“刺头”部队很罕见,但碍于该部强大的战斗力及团结性,加上特殊的历史原因,首长们能理解344旅的实际情况。徐海东因为身体不佳,1938年8月不得不离开了指挥岗位,如果他没有经历那么多伤病,344旅旅长几乎不可能换人,很容易指挥不灵。
双红一名将杨得志成为了344旅代旅长,但干得时间不长。而政委黄克诚则是徐海东之后,344旅真正的骨干人物,他本是彭总红三军团出身,历史上跟徐海东的部队没什么关联。凭借管理能力和铁面无私的人品,黄克诚慢慢在344旅成功立威,成为新的当家人,但他属于“特例”,别人很难复制。
这样就比较清晰了:不管这支部队怎么演变,最好还是由老鄂豫皖25军的干部执掌,才能确保队伍团结,持续打好仗。本来在黄克诚以下,有两个这样的领军人才:一个是刘震,另一个是韩先楚。然而韩先楚跟黄克诚有治军意见上的摩擦,抗战中期闹得不欢而散,从此韩先楚再没回到老红25军体系。
刘震就不一样了,他的素质比较全面一些,在新四军第3师一路当到了副师长,进入东北后,也是该部仅次于黄克诚的角色。黄克诚非常看好刘震,继续进行重点培养。单单论带兵打仗的能力,刘震超过了老上司黄克诚,所以1946年二纵建立时,黄克诚发扬风格退居幕后,力挺刘震担任了首任纵队司令员,黄克诚则主抓根据地和后勤建设工作。
如前文所述,东野二纵因为历史原因,其“成分”中红25军占比太高了,需要老人压阵;而刘震的指挥表现、战绩又没什么可挑剔的,野司便一直让他带这支王牌军,比同时期其他纵队司令员的任期都要长。东北再没有哪支部队,有二纵这样的特殊背景,指挥员们都可以比较自如地调动。刘震建国后出任了空军副司令,55年获得上将军衔。他跟韩先楚,是老红25军体系仅有的两名开国上将,都很厉害。
发布于:山东省翻翻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登录-散户配资-股票十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