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改善人居环境到发展生态旅游,再到培育可持续产业,每一步都体现了以“绿”字引领的深远意义。通过“念好山字经,做好水文章,打好生态牌”,张家口市白河流域各县区将保护与发展两手抓,积极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、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。
当大山重新披上了绿装,当清水更加澄澈,白河流域未来的发展路径也日益明晰。
人居环境:从“择水而居”到“幸福升级”
白河从沽源县小厂镇九龙泉发源,缓缓流淌。
曾经,白河源附近的13个自然村因地理条件限制,常年面临交通不便、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。2017年,沽源县启动生态搬迁工程,小厂镇集中安置区安置了13个自然村800余户2000余人。
走进小厂镇安置区,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民房,一家一个独立的院子。院子里有瓜果飘香,也有鲜花芬芳;宽阔的柏油路、整洁的社区环境,处处展现出新生活的舒适与温馨。
为确保村民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,当地积极探索搬迁后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。通过实施土地复垦政策,将原有村庄腾退出来的土地进行整合,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、赤松茸等特色种植业,既改善了土地利用率,也为村民创造了就近就业的机会。
近日,村民陈金洪每天都到大棚采摘赤松茸,一天能挣160元。搬迁村五道沟村干部孙岩介绍,村里成立合作社,实行“基地+村集体+农户”的种植模式,统一规划、统一管理、统一销售,目前种植了中药材140亩,赤松茸20亩,通过两年的试验,特色种植比较成功,下一步将带动更多农户加入,参与种植,拓宽群众增收渠道。
生态旅游:从“源头活水”到“文旅甜水”
8月10日,白河源景区运营部经理曲鹏有点忙。这一天景区民宿预订出7个院落,一下子来了30多位客人。
他告诉记者,白河源景区因有白河源头而得名,景区位于草原天路东线腹地,这里山水相映,花海烂漫,清幽绝美的环境吸引了京津冀地区的众多游客前来避暑休闲。景区民宿共有24套单人间或多人间风格迥异的院落,可满足独居或家庭式入住需求。
来自邯郸的贺女士说:“我们一行8人,从7月25日来到白河源景区,已经住了半个多月了,这里空气清新,环境优美,住得都不想走了。”
依托这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,白河源景区建设之初就明确了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发展理念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,始终坚持“不破坏一草一木,不大兴土木”的原则,保留原始地貌、植被和水源,打造原生态、低密度、高品质的生态文旅目的地。
小厂镇党委副书记蔺伟伟说,借助“首都水源地”这一文化纽带,加强京张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,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,当地正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新路子。
产业发展:从生态增“绿”到产业生“金”
水是旅游之魂,更是产业之要。大海陀村后身的张家口淼淼泓洤水业有限公司内,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,小瓶水生产线正在试运行,另一边的生产线则正在对水桶进行十二道消杀作业……赤城山泉星罗棋布,淼淼泓洤水业是以白河支流“娘娘泉”天然饮用水为开发项目的新增长点。好水带来好项目,也为这些大山深处的村庄带来勃勃生机。
在白河流域,如何将护河与兴业并举?赤城县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,把产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、白河流域湿地保护修复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统筹谋划,重塑绿水青山,培育绿色产业。通过北京横向补偿资金支持,赤城县引进河北万方生态农业公司,在样田乡的上马山村和水磨窑村打造有机作物示范园。
“玉米马上就要收获了,没想到为了降氮引起的有机农业,给我们带来了意外之喜。”样田乡党委书记李翔宇为记者算了一笔账——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有机玉米,200亩种有机黄豆,2024年销售玉米240万穗,销售额达144万元,并取得了有机农业种植基地转换证,为申请有机食品认证更进一步。
从一捧山泉水到一根甜玉米,村村户户都在积极寻找“生态、经济、民生”三者的平衡点,这激发了大家生态保护的动力,努力实现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循环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李如意
翻翻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登录-散户配资-股票十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